半岛综合官网入口
半岛全站
半岛全站网站
半岛综合官网入口

【前史】高考试卷密封线:起源于武则天

来源:硅胶发泡条    发布时间:2023-10-29 20:19:59
可定制
详细描述

  现在的高考试卷上面都有一条密封线,考生的信息填写在密封线之上,交卷后,由监考人员进行密封。其实此法起源于武则天,在北宋构成准则。

  唐代的科举试卷刚开始不只不实施密封,反而在阅卷时,还要参阅由引荐人递上来的“行卷”,以查验考生的归纳素质。“行卷”是指考生们把平常写得最满意的诗赋文章写成卷轴,恳求朝廷权贵或许社会名流向主考官引荐。白居易当年“高考”就得益于“行卷”,当主考官看到他平常写的“离离原上草,一岁一隆替。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”的诗句时,大加欣赏。“行卷”避免了“一考定终身”的弊端,可是也为做弊开了方便之门。

  由于试卷弥封和誊抄准则,还产生了一次误解,致使苏轼与状元擦肩而过。宋仁宗嘉祐二年(1057年),苏轼到东京汴梁应试,其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,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。一篇《刑赏忠厚之至论》以新鲜洒脱的文风取得欧阳修的欣赏。欧阳修本来想评其为榜首,但又一想,世上能写出这样文章的人非自己的弟子曾巩莫属,选自己的学生当榜首,不免会引起流言蜚语,所以忍痛割爱,将此文评为第二。没想到此文正是苏轼所作。

推荐产品 /RECOMMENDED PRODUC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