半岛综合官网入口
半岛全站
半岛全站网站
半岛综合官网入口

小小吸管年卖3亿!义乌挑货郎靠吸管逆袭

日期: 来源:半岛全站网站

  1毛 ?1分 ?都不对。答案是0.0008元。没错,就是这一个听起来微不足道的数字。

  但是,有一家公司却能把利润如此微薄的产品做到全球超过1/4的市场占有率。这家企业就是双童吸管。

  今天,我们将揭开双童背后的故事,看看它的创始人是如何化腐朽为神奇,创造出这个不可思议的商业奇迹。

  故事的主人公,叫做楼仲平,40年前,他还是一个走街串巷的挑货郎。他辗转过大半个中国,倒卖过香烟、服装、牙刷,做过长途贩运,换过近二十个行当。很长一段时间,他都在贫困中挣扎。

  直到九十年代,他嗅到了“吸管生意”的商机。那时,很多人都不理解楼仲平的做法,毕竟:一根不值钱的吸管,能赚到几个钱?但是楼仲平认为,虽然吸管不值钱,但正因为这样,做吸管的商家少了,竞争就小,竞争小了,市场就大。更何况吸管还能够最终靠薄利多销达到大规模生产。

  时间来到1994年5月5日,楼仲平夫妇筹资五万元,在义务租用两间民房,购买了一台二手吸管生产设备,结束了多年的摊位经营,开始生产吸管。这是漫长创业路的起点。

  彼时的义乌,前店后厂、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小厂比比皆是。野蛮生长的吸管行业同质化竞争严重,生产的大多是最低端的产品,没有质量观念,更没有品牌观念。

  楼仲平虽出身贫寒,但他却有着敏锐的商业嗅觉,他意识到,要出头,就必须要走差异化竞争的路子。

  于是,1995年8月,楼仲平注册了“双童”商标,迈出了企业品牌发展的第一步,此后,他也从始至终坚持品牌化和高端化发展。

  同样是在1995年,楼仲平还看到了网络将带来的巨大变革。他花了3万元钱,扯了2.5公里长的电话线,把网络从乡政府接到自己家,开始在线上寻找客户。

  过去,像吸管这样的塑料制品一直属于微利产品,“寻找顾客”是这类产品面临的普遍问题。一根网线解决了双童的大难题,帮他们率先开辟了外贸生意,发展出沃尔玛等一众欧美客户。

  1997年12月,由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导致原材料价格爆涨,致使吸管行业一些小企业停产,而早早就转变客户结构的双童受打击最小,于是,双童趁势兼并收购了数家停产企业的生产设备,使义乌吸管生产行业逐步走向行业自律。

  2000年,楼仲平开始制定高端的吸管,并且将吸管价钱有曾经的8厘钱提高到几块钱,这样一来,楼仲平很快拿下吸管的高端市场。2001年,双童成功问鼎全球最大吸管厂商。

  品牌化、数字化、标准化、高端化,这便是“双童吸管”走过的路。而接下来当然是创新化。

  过去,人们一致认为吸管加工是低技术、低门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,然而,楼仲平却有一个“天方夜谭”的目标,那就是把吸管做成高新产品。

  双童每年都将1/3左右的利润投入到研发环节中,最终开发出了卡通吸管、风车吸管、小鸟吸管、可降解吸管、帮助老人和病人吸饮不会回流的省力吸管等几十种创新产品,各类吸管共计有 300 多种,专利数量占全球塑料吸管行业的2/3。

  楼仲平意识到沃尔玛等零售业巨头“客大欺店”,与它们做生意利润率太低。于是,他确立了小客户原则,毅然退出了利润微薄的美国市场。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,双童首创的“小客户模式”帮助它第二次免于在集体洗牌中被下场。

  2011年底,楼仲平决定对公司做彻底的改革。他要求超过45岁的“老人”退居二线。动荡随之而来,员工流动率一下高出十几倍,次年,双童出现了创立以来的最大衰退,产值下降了百分之十几。

  所幸的是,以李二桥为首的年轻团队接管后,双童安稳落地,并于2012年12月恢复了增长。

  2015 年 5 月,楼仲平正式将总经理的位置交给了当时年仅 30 岁的李二桥。李二桥稳扎稳打、锐意进取,他从基层管理工做到公司CEO,在他的带领下,双童至今仍稳坐行业龙头。

  回顾双童吸管的发展历史,我们大家都知道,双童靠的不是奇迹,而是创新、坚持和勇气。正是因他们不断推陈出新、寻找机会,最终才铸就了双童的成功